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附英文)(已修正)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22:02:39  浏览:966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附英文)(已修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附英文)

(1988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九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88年11月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89年3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杨尚昆
1988年11月8日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野生动物保护
第三章 野生动物管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野生动物的保护、驯养繁殖、开发利用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本法各条款所提野生动物,均系指前款规定的受保护的野生动物。
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以外的其他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适用渔业法的规定。
第三条 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国家保护依法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鼓励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
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和驯养繁殖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给予奖励。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义务,对侵占或者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六条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制定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规划和措施。
第七条 国务院林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国陆生、水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自治州、县和市政府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水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

第二章 野生动物保护
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第九条 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并公布,报国务院备案。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十条 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应当在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生息繁衍的地区和水域,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各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监视、监测环境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由于环境影响对野生动物造成危害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对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保护部门在审批时,应当征求同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三条 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自然灾害威胁时,当地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拯救措施。
第十四条 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

第三章 野生动物管理
第十五条 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建立野生动物资源档案。
第十六条 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第十七条 国家鼓励驯养繁殖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许可证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并且服从猎捕量限额管理。
持枪猎捕的,必须取得县、市公安机关核发的持枪证。
第十九条 猎捕者应当按照特许猎捕证、狩猎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和期限进行猎捕。
第二十条 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禁猎期内,禁止猎捕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
禁猎区和禁猎期以及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和方法,由县级以上政府或者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十一条 禁止使用军用武器、毒药、炸药进行猎捕。
猎枪及弹具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安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施行。
第二十二条 禁止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等特殊情况,需要出售、收购、利用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必须经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需要出售、收购、利用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
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凭驯养繁殖许可证向政府指定的收购单位,按照规定出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应当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运输、携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出县境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
第二十四条 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必须经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批准,并取得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海关凭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查验放行。
涉及科学技术保密野生动物物种的出口,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禁止伪造、倒卖、转让特许猎捕证、狩猎证、驯养繁殖许可证和允许进出口证明书。
第二十六条 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野外考察或者在野外拍摄电影、录像,必须经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
建立对外国人开放的猎捕场所,必须经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七条 经营利用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应当缴纳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收费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物价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
第二十八条 因猎捕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猎捕者负责赔偿。
第二十九条 有关地方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预防、控制野生动物所造成的危害,保障人畜安全和农业、林业生产。
第三十条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其他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犯罪的补充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猎捕野生动物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猎获物、猎捕工具和违法所得,处以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狩猎证或者未按狩猎证规定猎捕野生动物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猎获物和违法所得,处以罚款,并可以没收猎捕工具,吊销狩猎证。
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持枪证猎捕野生动物的,由公安机关比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破坏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生息繁衍场所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破坏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处以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出售、收购、运输、携带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
违反本法规定,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情节严重、构成投机倒把罪、走私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没收的实物,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按照规定处理。
第三十六条 非法进出口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由海关依照海关法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走私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伪造、倒卖、转让特许猎捕证、狩猎证、驯养繁殖许可证或者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证件,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
伪造、倒卖特许猎捕证或者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比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上一级机关的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对海关处罚或者治安管理处罚不服的,依照海关法或者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办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保护野生动物有关的国际条约与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第四十一条 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报国务院批准施行。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制定实施办法。
第四十二条 本法自1989年3月1日起施行。

附:有关法律条文
一、刑法有关规定
《刑法》第一百一十六条 违反海关法规,进行走私
,情节严重的,除按照海关法规没收走私物品并且可以罚
款外,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刑法》第一百一十七条 违反金融、外汇、金银、
工商管理法规,投机倒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
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单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条 以走私、投机倒把为常业
的,走私、投机倒把数额巨大的或者走私、投机倒把集团
的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
收财产。
《刑法》第一百三十条 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
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珍禽、
珍兽或者其他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
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刑法》第一百六十七条 伪造、变造或者盗窃、抢
夺、毁灭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公文、
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
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
济的罪犯的决定》第一条
对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走私、套汇、投机倒把牟取暴
利罪,第一百五十二条盗窃罪,第一百七十一条贩毒罪,
第一百七十三条盗运珍贵文物出口罪,其处刑分别补充或
者修改为: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或者死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
充规定》第二条
走私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珍贵动物及其制品、黄金
、白银或者其他贵重金属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
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
刑,并处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
二、《海关法》有关规定
第四十七条 逃避海关监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是
走私罪:
(一)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进出口的毒品、武
器、伪造货币进出境的,以牟利、传播为目的运输、携带
、邮寄淫秽物品进出境的,或者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
止出口的文物出境的;
(二)以牟利为目的,运输、携带、邮寄除前项所列
物品外的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其他物品、国家限制进出口或
者依法应当缴纳关税的货物、物品进出境,数额较大的;
……
第四十八条 有本法第四十七条第(二)、(三)项
所列行为之一,走私货物、物品数额不大的,或者携带、
邮寄淫秽物品进出境不构成走私罪的,由海关没收货物、
物品、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
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
第二十条 有下列妨害公共安全行为之一的,处十五
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一)非法携带、存放枪支、弹药或者有其他违反枪
支管理规定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
(附英文)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PROTECTION OFWILDLIFE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PROTECTION OF
WILDLIFE
(Adopted at the Fourth Meeting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Seve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promulgated by Order No. 9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November 8, 1988, and
effective as of March 1, 1989)
Contents
Chapter I General Provisions
Chapter II Protection of Wildlife
Chapter III Administration of Wildlife
Chapter IV Legal Responsibility
Chapter V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Chapter I General Provisions
Article 1
This Law is formulated for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and saving the
species of wildlife which are rare or near extinction, protecting,
developing and rationally utilizing wildlife resources and maintaining
ecological balances.
Article 2
All activities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domestication, breeding,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pecies of wildlife must be conducted in conformity with
this Law.
The wildlife protected under this Law refers to the species of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wildlife which are rare or near extinction and the species of
terrestrial wildlife which are beneficial or of important economic or
scientific value.
The wildlife referred to in the provisions of this Law means the wildlife
which shall enjoy protection as prescribed in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As regards the protection of the species of aquatic wildlife other than
those which are rare or near extinction, the provisions of the Fisheries
Law shall apply.
Article 3
Wildlife resources shall be owned by the State.
The State shall protect the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units and
individuals engaged in the development or utilization of wildlife
resources according to law.
Article 4
The State shall pursue a policy of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wildlife resources, actively domesticating and breeding the species of
wildlife, and rationally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wildlife resources, and
encourage scientific research on wildlife.
Units and individuals that have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protection of wildlife resourc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on wildlife, or
in the 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of wildlife shall be awarded by the
State.
Article 5
Citize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hall have the duty to protect
wildlife resources and the right to inform the authorities of or file
charges against acts of seizure or destruction of wildlife resources.
Article 6
The governments at various levels shall strengthen the administration of
wildlife resources and formulate plans and 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wildlife resources.
Article 7
The departments of forestry and fishery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shall be respectively responsible for the nationwide
administration of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wildlife.
The departments of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governments of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errestrial wildlife in their respective areas. The departments in charge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terrestrial wildlife under the governments of
autonomous prefectures, counties and municipalities shall be designated by
the governments of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or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departments of fishery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local governments at
or above the county level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aquatic wildlife in their respective areas.

Chapter II Protection of Wildlife
Article 8
The State shall protect wildlife and the environment for its survival, and
shall prohibit the illegal hunting,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of wildlife by
any unit or individual.
Article 9
The State shall give special protection to the species of wildlife which
are rare or near extinction. The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shall consist of two classes: wildlife under first class protection and
wildlife under second class protection. Lists or revised lists of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shall be drawn up by the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and announced after being
submitted to and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The wildlife under special local protection, being different from the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refers to the wildlife specially
protected by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or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Lists of wildlife under special local
protection shall be drawn up and announced by the governments of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or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shall be submitted to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record.
Lists or revised lists of terrestrial wildlife under state protection,
which are beneficial or of important economic or scientific value, shall
be drawn up and announced by the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Article 10
The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and
governments of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all, in the main districts and water areas
where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or local protection lives and breeds,
designate nature reserves an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or local prote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for its survival.
The design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nature reserves shall be effe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State Council.
Article 11
Departments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at various levels shall keep watch
on and monitor the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 on wildlife. I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causes harm to wildlife, the departments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shall conduct investigation and deal with the matter
jointly with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Article 12
If a construction project produces adverse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survival of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or local protection, the
construction unit shall submit a report 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Th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all, in examining and approving
the report, seek the opin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at the same level.
Article 13
If natural disasters present threats to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or
local protection, the local governments shall take timely measures to
rescue them.
Article 14
If the protection of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or local protection
causes losses to crops or other losses, the local governments shall make
compensation for them. Measures for such compensation shall be formulated
by the governments of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hapter III Administration of Wildlife
Article 15
The departments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shall regularly carry out
surveys of wildlife resources and keep records of them.
Article 16
The hunting, catching or killing of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shall be prohibited. Where the catching or fishing of wildlife
under first class state protection is necessary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exhibition or other special purposes, the unit
concerned must apply to the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for a special hunting and catching license; where the
catching or hunting of wildlife under second class state protection is
intended, the unit concerned must apply to the relevant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government of a province, an autonomous
region or a municipality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or a
special hunting and catching license.
Article 17
The State shall encourage the 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of wildlife.
Anyone who intends to domesticate and breed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shall obtain a license.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for such
licenses shall be formula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Article 18
Anyone who intends to hunt or catch wildlife that is not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must obtain a hunting license and observe the hunting
quota assigned. Anyone who intends to hunt with a gun must obtain a gun
license from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 of the county or municipality
concerned.
Article 19
Anyone engaged in the hunting or catching of wildlife shall observe the
prescriptions in his special hunting and catching license or his hunting
license with respect to the species, quantity, area and time limit.
Article 20
In nature reserves and areas closed to hunting, and during seasons closed
to hunting, the hunting and catching of wildlife and other activities
which are harmful to the living and breeding of wildlife shall be
prohibited.
The areas and seasons closed to hunting as well as the prohibited hunting
gear and methods shall be specified by governments at or above the county
level or by the departments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m.
Article 21
The hunting or catching of wildlife by the use of military weapons, poison
or explosives shall be prohibited.
Measure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production, sale and use of hunting rifles
and bullets shall be formula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jointly with the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 and shall enter into force after being submitted to and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rticle 22
The sale and purchase of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or the
products thereof shall be prohibited. Where the sale, purchase or
utilization of wildlife under first class state protection or the products
thereof is necessary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exhibition or other special purposes, the unit concerned must apply for
approval by the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or by a unit authorized by the same department. Where the sale,
purchase or utilization of wildlife under second class state protection or
the products thereof is necessary, the unit concerned must apply for
approval by the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levant province, autonomous region or municipality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r by a unit authorized by the same department.
Units and individuals that domesticate and breed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may, by presenting their 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licenses, sell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or the products
thereof,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to purchasing units
designa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shall exercise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over wildlife or the products thereof that are
placed on the market.
Article 23
The transportation or carrying of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or the products thereof out of any county must be approved by the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levant
province, autonomous region or municipality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r by a unit authorized by the same department.
Article 24
The export of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or the products
thereof, and the import or export of wildlife or the products thereof,
whose import or export is restricted by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to which
China is a party, must be approved by the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or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an
import or export permit must be obtained from the state administrative
organ in charge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the species which are near
extinction. The Customs shall clear the imports or exports after examining
the import or export permit. The export of the species of wildlife
involv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crets shall be dealt with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State Council.
Article 25
The forgery, sale or resale or transfer of special hunting and catching
licenses, hunting licenses, 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licenses, and
import and export permits shall be prohibited.
Article 26
Where any foreigner intends, in the territory of China, to make surveys of
or to film or videotape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in the
field, he must apply for approval by the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or by a unit authorized by the same
depart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hunting grounds open to foreigners must be approved
by the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Article 27
Anyone engaged in the utilization of wildlife or the products thereof
shall pay a fe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wildlife
resources. The schedule of the fee and the procedure for collecting, it
shall be formula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jointly with the financial and pricing authorities and shall
enter into force after being submitted to and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rticle 28
Anyone who has caused losses to crops or other losses while hunting or
catching wildlife shall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compensation.
Article 29
The local governments concerned shall tak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harm caused by wildlife so as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human beings
and livestock and ensur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production.
Article 30
The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for wildlife under special local protection
and for other wildlife that is not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shall be
formulated by the standing committees of the people's congresses of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hapter IV Legal Responsibility
Article 31
Anyone who illegally catches or kills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shall be prosecuted fo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on punishing the crimes of catching or
killing the species of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which are
rare or near extinction.
Article 32
If anyone, in violation of the provisions of this Law, hunts or catches
wildlife in an area or during a season closed to hunting or uses
prohibited hunting gear or methods for the purpose, his catch, hunting
gear and unlawful income shall be confiscated and he shall be fined by the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if the circumstances are serious
enough to constitute a crime, he shall be prosecuted fo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130 of the
Criminal Law.
Article 33
If anyone, in violation of the provisions of this Law, hunts or catches
wildlife without a hunting license or in violation of the prescriptions of
the hunting license, his catch and unlawful income shall be confiscated
and he shall be fined by the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and, in
addition, his hunting gear may be confiscated and his hunting license
revoked.
If anyone, in violation of the provisions of this Law, hunts wildlife with
a hunting rifle without a license for the rifle, he shall be punished by a
public security organ by applying mutatis mutandis the provisions of the
Regulations on Administrative Penalties for Public Security.
Article 34
If anyone, in violation of the provisions of this Law, destroys in nature
reserves or areas closed to hunting the main places where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or local protection lives and breeds, he shall be orde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to stop his destructive acts and
restore these places to their original state within a prescribed time
limit, and shall be fined.
Article 35
If anyone, in violation of the provisions of this Law, sells, purchases,
transports or carries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or local protection or
the products thereof, such wildlife and products and his unlawful income
shall be confiscat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he may concurrently be fined. If anyone, in violation of the
provisions of this Law, sells or purchases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or the products thereof, and if the circumstances are serious
enough to constitute a crime of speculation or smuggling, he shall be
prosecuted fo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Criminal Law. The wildlife or the products thereof thus
confiscated sha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be disposed
of by the relevant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or by a unit
authorized by the same department.
Article 36
If anyone illegally imports or exports wildlife or the products thereof,
he shall be punished by the Customs according to the Customs Law; if the
circumstances are serious enough to constitute a crime, he shall be
prosecuted fo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Criminal Law on the crimes of smuggling.
Article 37
If anyone forges, sells or resells or transfers a special hunting and
catching license, a hunting license, a 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license,
or an import or export permit, his license or permit shall be revoked and
his unlawful income shall be confiscated and he may concurrently be fined
by the relevant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or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If anyone who forges or sells or resells a special hunting and catching
license or an import or export permit, and if the circumstances are
serious enough to constitute a crime, he shall be prosecuted fo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by applying mutatis mutandis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167
of the Criminal Law.
Article 38
Any staff member of a department of wildlife administration who neglects
his duty, abuses his power or engages in malpractices for personal gains
shall be subject to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 by the department to which he
belongs or by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at a higher level; if the
circumstances are serious enough to constitute a crime, he shall be
prosecuted fo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ccording to law.
Article 39
Any party who is dissatisfied with the decision on an administrative
sanction may, within 15 days of receiving the notification on the
sanction, make a request for reconsideration to the authority at the level
next higher to the one that made the decision on the sanction; if he is
dissatisfied with the decision on reconsideration made by the authority at
the next higher level, he may, within 15 days of receiving the
notification on the decision on reconsideration, institute legal
proceedings in the court. The party may also directly institute legal
proceedings in the court within 15 days of receiving the notification on
the sanction. If the party neither makes a request for reconsideration,
nor institutes legal proceedings in the court, nor complies with the
decision on the sanction, the authority that made the decision on the
sanction shall request the court to effect a compulsory execution of the
decision.
If the party is dissatisfied with a Customs penalty or a penalty for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司法赔偿案件举证责任的法律移植和借鉴

王绪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行政证据规定)和《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下简称民事证据规定)两个司法解释的公布实施,标志着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科学的体系,各自的举证责任规定也更加完善。但司法赔偿案件的举证责任在法律上仍是空白,最高院也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仍处于三大诉讼改革初期的水平,司法赔偿案件的审理带有严重的超职权主义倾向,与公正效率主题和现代司法理念极不相适应。本文试从国家赔偿案件举证责任的现状,司法赔偿案件与民事、行政案件举证责任的比较等方面,探求司法赔偿案件的举证责任。
一、司法赔偿案件举证责任规定的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第十二条(二)项规定,赔偿申请书应当载明“具体的要求、事实根据和理由”,除此以外,国家赔偿法条文中没有其它有关证据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赔偿案件程序的暂行规定》(下称赔偿案件程序规定)第九条规定:赔偿委员会根据审理案件的需要,可以通知赔偿请求人、赔偿义务机关和复议机关的有关人员或者相关证人提供有关情况、案件材料、证明材料或者到人民法院接受调查。第十条规定:赔偿委员会调查材料应当分别进行。除上述规定外,法律及司法解释没有其它有关赔偿案件举证责任的规定。
显然,国家赔偿法第十二条(二)项是对赔偿申请书内容的要求,不是对赔偿请求人举证责任的规定。而根据赔偿案件程序规定第九条,赔偿委员会让哪一方提供证据,提供什么证据,自己应当调查收集哪些证据,如果赔偿请求人或者赔偿义务机关不提供或者不能提供证据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如何处理,均无章可循。
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引入听证程序审理国家赔偿案件,山东省法院也于当年制定了《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赔偿案件听证程序的规定(试行)》(下简称听证程序规定),要求全省法院赔偿委员会遵照执行。该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听证参加人享有就司法赔偿有关问题进行陈述、申辩、举证、质证的权利;第十五条又规定,听证参加人应当履行“如实陈述,依法举证、质证”的义务。2004年7月,《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家赔偿案件实行释明制度的暂行规定》第八条规定:要求赔偿,除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不需要提供证据证明的情况外,应当提供证明司法侵权损害事实与结果的证据,以及赔偿范围、方式和赔偿的法律依据等,不能提供相应证据或者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有关事实的,可能面临不利的法律后果。此规定较听证程序规定有较大发展,明确了赔偿请求人举证的行为责任,但规定的结果责任是“可能面临不利的法律后果”,而不是确定的不利后果。
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需要听证,又缺乏必要的举证责任规范,这是司法实践的难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诉讼案件举证责任的规定采取法律移植手段弥补司法实践的不足。从行政赔偿制度来看,有的国家适用行政诉讼程序解决行政赔偿争议,有的国家适用民事诉讼程序解决行政赔偿争议。 这可以作为司法赔偿案件移植和借鉴民事、行政证据规定举证责任的注脚。
二、行政证据规定之于司法赔偿案件举证责任的移植和借鉴
(一)关于被告举证
行政案件的举证责任要符合行政诉讼的特点。正如最高人民法院李国光副院长在公布行政证据规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指出的,行政诉讼是以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为核心的诉讼,合法性审查很重要的内容是审查被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认定事实和它所依据的证据,行政诉讼证据具有很强的案卷主义色彩,应当由被告负举证责任 。故而行政证据规定第一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如此规定是因为,“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基于已经调查的证据,先调查,后决定——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程序规则” ,“行政审判是一种由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复审,类似于上诉审。行政审判的事实认定是以行政程序搜集的证据为基础,对其在获取和处理证据及得出事实结论上是否符合法律要求进行审查。被告负举证责任,实际上就是由被告将其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案卷’‘移送’给法院。因此,被告负举证责任是行政诉讼的复审性质的必然要求。”
在刑事赔偿程序中,依照国家赔偿法有关规定,赔偿请求人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赔偿义务机关自收到赔偿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逾期不予赔偿或者赔偿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以向其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赔偿请求人不服复议决定或者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赔偿请求人可以向复议机关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但赔偿义务机关是人民法院的,则不需经复议程序,赔偿请求人可直接向其上一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所以一般来说,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的赔偿案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赔偿义务机关作出决定的,案件需先经过赔偿义务机关的决定程序,有的还经过了复议程序,这类案件类似于行政诉讼案件,具有“复审性”;另外一种是赔偿义务机关逾期未作决定的案件,不具有“复审性”。
对于具有“复审性”的司法赔偿案件,赔偿请求人在赔偿义务机关决定程序中已经提供了证据,按照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办理司法赔偿案件的规定,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在赔偿决定程序中查明事实,作出决定。赔偿义务机关在决定程序中已经收集了证据,形成“案卷”,赔偿委员会审理这类案件与行政诉讼案件一样具有复审性,因此这类案件的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应当由赔偿义务机关提供,经复议的,复议机关亦应提供,而且应当提供其在决定、复议程序中的全部证据。
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行政机关的被告要对其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如果不能证明其行为合法,将承担败诉的后果。司法赔偿案件中的赔偿义务机关是否也承担这种举证结果责任呢?我们来分析具体情形。司法赔偿案件无非赔偿义务机关不予赔偿和对赔偿义务机关的赔偿决定不服两种情形:
——对于赔偿义务机关不予赔偿的案件。此种案件,赔偿义务机关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其决定正确,能够证明其决定正确的,可以得到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支持,赔偿义务机关胜诉,不能证明其决定正确,出现真伪不明情况,按照举证责任原理,由负责举证的赔偿义务机关承担败诉后果,其决定被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撤销。对赔偿请求人来讲,既然真伪不明,其主张赔偿的请求也得不到支持,与维持赔偿义务机关的决定是等价的结果。因此,这种情形的案件没有一方胜诉,为双方败诉。
——对于赔偿义务机关的赔偿决定不服的案件。如果由赔偿义务机关对赔偿决定的正确性负举证责任,举证成功决定被维持,举证不能决定将被撤销。对于超出决定的赔偿请求,让赔偿义务机关举证没有根据,举证不能由对方承担法律后果不符合举证责任设置的目的。
所以,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带有“复审”性质的案件,与行政诉讼案件是不同的,移植行政证据规定让赔偿义务机关承担举证责任不妥。其内在原因还是案件属性决定的,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可以变更赔偿义务机关的赔偿决定,行政审判不能变更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关于原告举证
行政证据规定第五条规定:“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行政赔偿是国家赔偿的一部分,因此这条规定对确定司法赔偿案件的举证责任有移植、借鉴价值。行政赔偿诉讼,是因为被告的违法行政行为给相对人造成损害,相对人(原告)提起的赔偿诉讼。在行政赔偿诉讼中,违法的行政行为或者事实行为经过确认是前置程序。既使在同一诉讼中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与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诉讼仍然是两个案件,必须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违法予以确认,该确认可以在行政诉讼程序中解决,适用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规则,确认之后再审理赔偿案件。行政赔偿诉讼之所以由原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行政证据规定的起草人认为,“区分复审性行政诉讼与非复审性行政诉讼仍然是划分原告是否需负举证责任的基本界限。在非复审性行政诉讼中,被告就不能对全部事实负举证责任。非复审性行政诉讼,无从谈起以‘案卷’为基础的复审。当然,此时即使要求被告负举证责任,也是出于‘案卷复审’以外的原因,如可能考虑被告有举证的优势等。” “在行政程序中,原告处于弱势一方,特别是在收集证据上更是处于弱势地位,为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违法行政行为的侵犯,诉讼程序中的举证、质证及认证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因素,使原告在诉讼中与被告处于实质上的平等地位。” 由于行政赔偿诉讼不具备“复审性”的属性,所以在行政赔偿诉讼中不能采用行政诉讼中的被告负举证责任的原则,现行行政诉讼法及司法解释也是这样规定的,在理论和司法实务界的认识也一致。赔偿委员会审理的司法赔偿中“逾期未作赔偿决定的案件”也不具有“复审性”的属性,因此亦不应采用行政诉讼中的被告负举证责任规则。是否应当由原告对行政赔偿诉讼承担全部举证责任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七条(三)项规定,原告要“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因受被诉行政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失的事实”。按照字面解释,原告须对被诉行政行为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负举证责任。“考虑到证明因果关的难度较大,行政证据规定第五条免除了原告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对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只要求其对受到损害的事实举证。” 这里“原告证明具体行政行为与因果关系难度较大”应该是指的被告有客观上的举证优势,即占有较多信息的优势,在行政程序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原告占有较少信息、处于弱势地位,“加之原告对被告一方内部组织、加害公务员情况及损害行为依据等很难完全了解。” 显然,行政证据规定确定行政赔偿诉讼中由原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完全符行政赔偿诉讼的案件特点。至于“因果关系”,由于该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由哪一方负担,容易造成司法实践中的混乱。由于司法行为较行政行为具有更强的强制性,司法机关的优势地位更明显,赔偿请求人的地位更弱,司法机关占有更多的信息,赔偿请求人占有更少的信息等特点,因此司法赔偿案件应当免除赔偿请求人对违法司法行为造成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负举证责任,理由更为充分。如被刑事拘留的嫌疑人人身伤害的因果关系,嫌疑人的人身完全被公安机关控制,对于伤害其身体的工具等证据无法提取,免除其对违法司法行为造成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举证责任,符合司法赔偿案件的属性。是否应当由司法赔偿义务机关负担对违法司法行为造成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呢?本人认为,由司法机关对违法司法行为造成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负担举证责任也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个因果关系既不是其主张,又对其不利,如果让其承担举证责任,就象刑事诉讼中让被告人自证有罪一样,是不恰当的。较为合理的方案应当是:赔偿请求人对违法司法行为造成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负有初步举证责任或者称为释明责任,也可以叫做合理的说明责任。这个说明责任要求赔偿请求人说明损害结果是因为违法司法行为造成或可以造成即可,这个说明可以用证据证明,也可以分析说理,只要令人信服地达到违法司法行为可以造成所指的损害结果即可,而不必达到违法司法行为造成损害的确定结果。
赔偿请求人对因果关系的合理说明责任,主要是基于对司法赔偿案件的特点考虑,如司法机关的优势,赔偿请求人的弱势,司法行为的过程由司法机关控制,赔偿请求人被动服从,司法行为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司法机关掌握控制信息量大的优势等。如在刑事拘留中刑讯致伤的事实,如果让赔偿请求人提供证据证明因果关系,赔偿请求人除了自己的陈述和自身伤情外,如刑讯工具、证人证言等是没有可能提供的,但是让其进行合理说明完全能够做到。因果关系是构成司法赔偿的必要条件,仅由赔偿请求人合理说明,就认定存在因果关系,有可能造成一些案件的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距离较远甚至相反。为了实现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尽量接近,考虑到赔偿义务机关在人力、技术、资金、职能上的资源等优势地位,控制、占有较大量的信息、是责任主体的代表和侵权主体等特点,调动其在赔偿程序中的积极、主动性,应当确定赔偿义务机关对证明“因果关系”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赔偿义务机关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其违法司法行为与赔偿请求人提出的损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如果不能提供证据证明或者所提供证据不能充分证明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则赔偿请求人的合理说明成立,认定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存在因果关系,这就明确了赔偿义务机关负有排除“因果关系”的责任。如司法机关查封、扣押等侵犯财产的违法行为,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是司法机关保管,或者是委托他人保管,或者责令赔偿请求人自己保管,司法机关仍然具有控制被查封、扣押财产的优势,决定如何处理、何时处置等,仍然比赔偿请求人占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即便是责令赔偿请求人保管,司法机关也具有监管义务,如果出现被查封的财产损害(如腐烂等)是违法查封造成的,如超标的查封等,让赔偿义务机关对“因果关系”负排除责任,也完全合情、合理。
三、民事证据规定之于司法赔偿案件举证责任的移植和借鉴
民事证据规定第二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这种“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基于民事诉讼当事人地位平等的特点,赋予当事人均等的举证责任。由于司法赔偿案件的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地位不平等,不能照搬这一规则。但由于司法赔偿案件中赔偿请求人的人身和财产损害与民事案件的人身和财产损害相类似的特点所决定,赔偿请求人应当对其主张的损害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民事证据规定第四条规定的八种侵权诉讼的举证责任,有的对司法赔偿案件具有移植、借鉴价值。第一,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第二,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第三,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上述三类民事侵权的举证责任都是在“谁主张、谁举证”一般规则基础上采取的举证责任倒置。如原告都应对主张的损害事实、损害结果等负举证责任,由被告对免责事由、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倒置)。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因,主要是考虑被告的举证优势即占有控制证据,相比原告具有技术、资金、知识优势,损害事实的产生在被告的控制之下等特点。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的几种举证责任倒置情形,完成是与这些案件自身的特点属性相适应的结果。司法赔偿案件的特点,与上述几类民事侵权案件具有类似特点,如司法赔偿义务机关控制司法活动的进程,赔偿请求人在司法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司法赔偿义务机关占有、控制大量信息证据,具有强大的资金、人力、物力、技术资源,熟练掌握法律专业知识等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司法赔偿案件中应当由赔偿义务机关对其违法司法行为与赔偿请求人的损害事实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和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保护弱者,实现国家赔偿法的立法宗旨,兑现宪法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庄严承诺。
四、简短的结论
综上所述,司法赔偿案件可以移植和借鉴民事、行政证据规定关于举证责任的有关规定,以弥补司法实践法律适用的不足。进行举证责任法律移植和借鉴的要旨可以概括如下:
(一)赔偿请求人的举证责任:1、赔偿请求人应当对违法司法行为造成的损害事实、损害结果提供证据。2、合理说明违法的司法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
(二)赔偿义务机关的举证责任:1、提供证据证明免责事由。2、提供证据证明违法的司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举证不能,则赔偿请求人合理说明违法的司法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成立。3、有权利提供证据否定赔偿请求人主张的损害事实、结果,不能否定的,不免除赔偿请求人的举证责任。



北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海市投融资平台企业财务总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人民政府


北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海市投融资平台企业财务总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北政发〔2009〕61号


市辖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投融资平台企业,各有关单位:

现将《北海市投融资平台企业财务总监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八月七日

北海市投融资平台企业财务总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投融资平台企业的日常财务监督,支持、引导企业正确运用各项理财自主权,确保会计信息真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企业财务总监派驻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北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北海市路港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北海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等投融资平台企业(以下简称“企业”)。
本办法所称财务总监是指市财政局派驻投融资平台企业履行财务监督职责的人员。
第三条 市财政局负责财务总监的委派、任免、招聘、培训、考核;协助贯彻执行有关财务政策和规定等管理工作。

第二章 委派及任职资格

第四条 财务总监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二)思想端正,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廉洁奉公。
(三)遵纪守法,热爱财会工作,敢于坚持原则,勇于同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各种行为作斗争,能够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四)具有财会或相关专业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扎实的企业财会专业知识与现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经济、财政、税收、会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取得会计管理类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五)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具有5年以上的财务、会计、审计专业工作经历,并具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职业道德。
(六)身体健康,能适应本岗位工作需要。
第五条 财务总监的委派采用委任和公开选拔两种形式。委任是指市财政局从本单位或其他相关单位在职国家工作人员中直接选任。公开选拔是指向社会公开选拔择优聘用。

第三章 职责、权限和责任

第六条 财务总监履行下列职责:
(一)督促企业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支持企业财务、会计、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及时发现和制止企业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和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经营行为,并向市财政局和国有资产者代表机构报告,请求处理。
(二)督促、指导、协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会计管理监督制度。
(三)审核企业重要财务报表。
(四)参与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五)参与拟定涉及企业财务方面的重大计划、方案,包括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亏损弥补方案、内部承包方案、转制方案、发行债券方案和其他重大融资方案等。
(六)参与企业重大财务决策活动,包括大额资金的使用和调度、贷款担保、对外投资、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
(七)监督、检查企业重要的财务运作和资金收支情况。
(八)支持企业抵制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
  (九)对企业领导班子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提出意见,有关部门要认真听取和研究。
第七条 财务总监行使下列职权:
(一)要求企业提供与财务收支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包括企业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帐户的情况、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以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出具的有关报告等,企业不得拒绝、拖延、谎报。
(二)检查企业的会计凭证、会计帐薄、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企业不得拒绝。
(三)检查企业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务收支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企业应当向财务总监提供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务收支数据以及有关资料。
(四)在履行职责时就有关问题进行调查。
(五)企业本级财会机构负责人的任免、调动和奖惩必须事先征求财务总监的意见。
(六)对企业重大资金的使用和调度、贷款担保、对外投资、产权转让、资产重组、发行企业债券等事项实行联签:
1.公司单项超过100万元以上的对外投资、筹融资、贷款担保、资产抵押、产权变动(包括公司全资、控股企业发生合并、分立转让、破产关闭、公司制改造、资产重组等和投资超过100万元以上的参股企业转让所涉及的国有资产变动);
2.公司对专项资金的支出、政府资金的代收代付、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支出等;
3.公司为全资或控股企业的垫付10万元以上的资金;
4.公司对全资或控股企业单项投资超过100万元以上的;
5.公司对金额在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呆坏账及盘盈盘亏处理;
6.企业提取单笔5万元以上的现金和转帐20万元以上的;
7.市财政局规定的其他事项。
凡属上述联签范围的事项,企业有关部门处理业务或请求付款时,必须送财务总监签字后交企业负责人签字;财务总监和企业负责人在实行联签意见不一时,由财务总监向市财政局请示办理。
第八条 财务总监对下列事项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企业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二)在履行职责中因严重失误或玩忽职守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
(三)对企业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未发现或者不制止、不报告所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
(四)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第四章 报告制度

第九条 财务总监报告分为定期报告和重大事项报告两种。
  第十条 定期报告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地报告受派单位遵守财务会计及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等情况。主要包括:说明履行职责情况;对派驻企业国有资产运营及主要财务指标完成情况作出分析评价;对履行职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定期报告时间为每季度一次,在季度后20日内上报,第四季度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在年度总结报告中。
第十一条 重大事项报告是指财务总监应及时地向委派机构报告受派单位所发生的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长期发展等方面有重大影响的经济业务事项。
重大事项报告内容包括:
(一)企业违背联签制度规定,经财务总监提出仍不纠正的;
(二)在执行联签审批时,涉及财务总监与企业负责人意见不一致、经反复协调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
(三)因企业违法或重大经营失误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或危及国有资产安全。
(四)其它重大事项。
重大事项报告随时发生随时报告。对于特别紧急事项可以先口头汇报,随后再补报书面报告。
第十二条 市财政主管部门对财务总监报告的情况,应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处理意见。如遇重大事项,报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由市委、市政府提出处理意见。

第五章 管理与奖惩

第十三条 财务总监实行轮换制度,一般任期3年,在同一企业连任不得超过6年。
第十四条 财务总监要建立日常工作记录,特别是涉及企业国有资产重大举措的事项,必须要有逐项的真实的原始记载。
第十五条 财务总监在任职期间,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一)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不得超越职权范围,干涉企业经营自主权。
(三)不得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
(四)不得接受企业的任何馈赠。
(五)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第十六条 财务总监在任职期间的工资保险福利由派出机关负责,标准由市财政局另行制订。财务总监办公、出差等工作待遇享受派驻单位相应级别待遇,经费由市财政局按规定标准拨付派驻单位包干使用。财务总监不得领取派驻单位工资、奖金和各种津贴、补贴。
 第十七条 市财政局负责对财务总监进行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考核中要注意听取企业的意见。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和不称职三个档次。考核结果作为对财务总监任免和奖惩的依据。
第十八条 对认真履行职责,取得显著成绩的财务总监;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九条 财务总监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派出机关予以免职:
(一)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二)违法乱纪或受到刑事处罚的。
(三)渎职、失职,造成重大损失的。
第二十条 企业要全力配合、支持财务总监的工作,为财务总监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对于在配合、支持财务总监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企业有权向派出机关反映举报财务总监的越权和失职行为。
第二十一条 企业领导人和其他人员有意回避财务总监的监督或对依照本办法履行职责的财务总监进行打击报复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主题词:财政 投融资 财务 通知
───────────────────────────
抄送: 市委办,市人大办,市政协办。
───────────────────────────
北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9年8月10日印发
───────────────────────────
(共印80份)
内容概述: 市辖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投融资平台企业,各有关单位: 现将《北海市投融资平台企业财务总监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八月七日 北海市投融资平台企业财务总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投...

内容全文


内容全文


市辖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投融资平台企业,各有关单位:

现将《北海市投融资平台企业财务总监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八月七日

北海市投融资平台企业财务总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投融资平台企业的日常财务监督,支持、引导企业正确运用各项理财自主权,确保会计信息真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企业财务总监派驻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北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北海市路港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北海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等投融资平台企业(以下简称“企业”)。
本办法所称财务总监是指市财政局派驻投融资平台企业履行财务监督职责的人员。
第三条 市财政局负责财务总监的委派、任免、招聘、培训、考核;协助贯彻执行有关财务政策和规定等管理工作。

第二章 委派及任职资格

第四条 财务总监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二)思想端正,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廉洁奉公。
(三)遵纪守法,热爱财会工作,敢于坚持原则,勇于同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各种行为作斗争,能够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四)具有财会或相关专业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扎实的企业财会专业知识与现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经济、财政、税收、会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取得会计管理类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五)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具有5年以上的财务、会计、审计专业工作经历,并具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职业道德。
(六)身体健康,能适应本岗位工作需要。
第五条 财务总监的委派采用委任和公开选拔两种形式。委任是指市财政局从本单位或其他相关单位在职国家工作人员中直接选任。公开选拔是指向社会公开选拔择优聘用。

第三章 职责、权限和责任

第六条 财务总监履行下列职责:
(一)督促企业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支持企业财务、会计、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及时发现和制止企业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和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经营行为,并向市财政局和国有资产者代表机构报告,请求处理。
(二)督促、指导、协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会计管理监督制度。
(三)审核企业重要财务报表。
(四)参与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五)参与拟定涉及企业财务方面的重大计划、方案,包括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亏损弥补方案、内部承包方案、转制方案、发行债券方案和其他重大融资方案等。
(六)参与企业重大财务决策活动,包括大额资金的使用和调度、贷款担保、对外投资、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
(七)监督、检查企业重要的财务运作和资金收支情况。
(八)支持企业抵制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
  (九)对企业领导班子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提出意见,有关部门要认真听取和研究。
第七条 财务总监行使下列职权:
(一)要求企业提供与财务收支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包括企业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帐户的情况、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以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出具的有关报告等,企业不得拒绝、拖延、谎报。
(二)检查企业的会计凭证、会计帐薄、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企业不得拒绝。
(三)检查企业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务收支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企业应当向财务总监提供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务收支数据以及有关资料。
(四)在履行职责时就有关问题进行调查。
(五)企业本级财会机构负责人的任免、调动和奖惩必须事先征求财务总监的意见。
(六)对企业重大资金的使用和调度、贷款担保、对外投资、产权转让、资产重组、发行企业债券等事项实行联签:
1.公司单项超过100万元以上的对外投资、筹融资、贷款担保、资产抵押、产权变动(包括公司全资、控股企业发生合并、分立转让、破产关闭、公司制改造、资产重组等和投资超过100万元以上的参股企业转让所涉及的国有资产变动);
2.公司对专项资金的支出、政府资金的代收代付、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支出等;
3.公司为全资或控股企业的垫付10万元以上的资金;
4.公司对全资或控股企业单项投资超过100万元以上的;
5.公司对金额在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呆坏账及盘盈盘亏处理;
6.企业提取单笔5万元以上的现金和转帐20万元以上的;
7.市财政局规定的其他事项。
凡属上述联签范围的事项,企业有关部门处理业务或请求付款时,必须送财务总监签字后交企业负责人签字;财务总监和企业负责人在实行联签意见不一时,由财务总监向市财政局请示办理。
第八条 财务总监对下列事项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企业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二)在履行职责中因严重失误或玩忽职守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
(三)对企业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未发现或者不制止、不报告所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
(四)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第四章 报告制度

第九条 财务总监报告分为定期报告和重大事项报告两种。
  第十条 定期报告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地报告受派单位遵守财务会计及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等情况。主要包括:说明履行职责情况;对派驻企业国有资产运营及主要财务指标完成情况作出分析评价;对履行职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定期报告时间为每季度一次,在季度后20日内上报,第四季度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在年度总结报告中。
第十一条 重大事项报告是指财务总监应及时地向委派机构报告受派单位所发生的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长期发展等方面有重大影响的经济业务事项。
重大事项报告内容包括:
(一)企业违背联签制度规定,经财务总监提出仍不纠正的;
(二)在执行联签审批时,涉及财务总监与企业负责人意见不一致、经反复协调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
(三)因企业违法或重大经营失误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或危及国有资产安全。
(四)其它重大事项。
重大事项报告随时发生随时报告。对于特别紧急事项可以先口头汇报,随后再补报书面报告。
第十二条 市财政主管部门对财务总监报告的情况,应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处理意见。如遇重大事项,报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由市委、市政府提出处理意见。

第五章 管理与奖惩

第十三条 财务总监实行轮换制度,一般任期3年,在同一企业连任不得超过6年。
第十四条 财务总监要建立日常工作记录,特别是涉及企业国有资产重大举措的事项,必须要有逐项的真实的原始记载。
第十五条 财务总监在任职期间,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一)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不得超越职权范围,干涉企业经营自主权。
(三)不得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
(四)不得接受企业的任何馈赠。
(五)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第十六条 财务总监在任职期间的工资保险福利由派出机关负责,标准由市财政局另行制订。财务总监办公、出差等工作待遇享受派驻单位相应级别待遇,经费由市财政局按规定标准拨付派驻单位包干使用。财务总监不得领取派驻单位工资、奖金和各种津贴、补贴。
 第十七条 市财政局负责对财务总监进行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考核中要注意听取企业的意见。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和不称职三个档次。考核结果作为对财务总监任免和奖惩的依据。
第十八条 对认真履行职责,取得显著成绩的财务总监;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九条 财务总监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派出机关予以免职:
(一)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二)违法乱纪或受到刑事处罚的。
(三)渎职、失职,造成重大损失的。
第二十条 企业要全力配合、支持财务总监的工作,为财务总监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对于在配合、支持财务总监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企业有权向派出机关反映举报财务总监的越权和失职行为。
第二十一条 企业领导人和其他人员有意回避财务总监的监督或对依照本办法履行职责的财务总监进行打击报复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